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巨量在建商品房压顶 楼市重回冰点(2)

http://ks.leju.com/  2012年02月17日07:59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同时,曹剑峰还认为,2012年芜湖开发商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资金压力,“前期售出的期房要建成交房,后续建设又需要资金投入,支付土地款,滚动开发”。他表示,大量开发商2010年才进入芜湖,去年下半年开始出现的销售不畅将严重影响开发商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的补充。2012年会不会应验成为“世界末日”不得而知,但对开发商来说,实实在在的资金压力,又会令多少商家知难而退呢?

  地方政府无奈出手

  据记者多方了解,芜湖当地政府出手“救市”也是迫于无奈。

  缺钱的日子不好过。据了解,去年年底,芜湖弋江区一大型回迁房项目因上亿元资金缺口而被迫停工。此事在民众、建筑商、供应商中引起不小的反响。

  在芜湖,随着市政府的东移,为开发鸠江新区,当地政府以“招商引资”形式引入不少国内大型开发商。作为“回报”,开发商购买土地时可“分区域付款”。“比如我们的项目,在A区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整体交付后,再去考虑张罗B区4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的土地款。”城东新区一项目的外地开发商表示,“但银行信贷紧张的背景下,一旦房源滞销,我们拿什么交给政府土地款?”

  克尔瑞信息系统数据显示,2010年芜湖市土地成交面积为500万平方米,而2011年则大幅滑落为284万平方米,土地平均溢价水平仅11.3%,较上年下滑40.8%,并有多幅地块流拍重挂。据莫尼塔(上海)投资有限公司的数据显示,芜湖2010年土地出让金占财政收入高达90%,但到2011年只占到44%。

  同时保障房建设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今年年初,在合肥召开的全省住房保障工作会议上,芜湖市的任务量超过合肥,为7.07万套,位于首位,占全省总量的18%。2011年,芜湖财政投入22.5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5.6万套,综合开工率达116%,为全省第一。2012年,去年开工的保障房后续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今年新开工计划依然需要大量资金支撑,地方政府在房地产上的收入减少、投入却要增加,资金压力可想而知。

  2010年房地产投资对G D P贡献将近三分之一,2011年房地产投资对当地G D P贡献不足五分之一。在收入与支出的不平衡下,当地政府推出“救市”新政也就不难理解了。

  前有佛山,后有芜湖。在楼市政策一片维稳声中,这两个城市的率先尝试,让人既感意外,又觉微妙。事实上,在房地产调控这个问题上,各方之间的试探与博弈从未停止。

  芜湖佛山颇有共同点

  在克尔瑞房地产信息集团合肥分公司总经理葛百会看来,芜湖与佛山都不是省会城市,在各自的省份中地位相当。“芜湖是安徽第二大城市,佛山是广东除广州、深圳这两个一线城市外的第三大城市,又同属三线城市,这些共同点让芜湖与佛山在楼市政策上的尝试颇值得玩味。”他说。

  记者在芜湖、合肥当地采访时获悉,芜湖当地房管部门主管领导已前往北京向住建部等主管部门说明情况,而房管部门之所以出台楼市新政,的确是得到了芜湖市政府的直接授意。

  “一个芜湖市为什么胆子这么大?”葛百会推测,芜湖此番尝试与此前的佛山一样,或许都是省级政府对中央调控政策的一种试探。广州、合肥这样的省会太过显眼,深圳虽然不是省会,但属于关注度较高的一线城市,因此,芜湖、佛山这样的城市最合适。

  而就这次芜湖的新政尝试来看,有业内人士透露,在省级政府背后,或许还有大型投资集团对于皖江规划带前景的试探。作为皖江城市规划带的核心区域,合肥、芜湖是规划出台后各方投资资金汇集的重点区域,楼市前景如何直接关系到大型投资集团对这些区域的投资热度和土地对价。这或许是地方政府大胆试探背后的更深层次原因。

  角力从未停止

  事实上,中央、地方政府与企业在房地产调控问题上的博弈从未停止。对于地方财政收入大多依赖土地收入的地方政府来说,急切希望通过尝试松绑楼市调控政策,给市场予以信心,但又能不触碰调控红线。企业也通过减少投资、退地、裁员等方式给地方政府施压。

  虽然佛山和芜湖的楼市新政被叫停,但在楼市低迷的大背景下,不少地方政府急于救市的心情依然非常急迫。自2011年下半年起,全国楼市尤其是一线城市楼市成交量持续低迷。2012年1月楼市惨淡开局,商品住宅市场并没有因为2011年10月底的大幅降价促成形势好转。楼市的低迷直接影响到土地市场,在土地财政的压力之下,地方政府都在研究合适的微调政策,但又不与总的调控基调相悖。

  芜湖新政叫停后,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钰林向媒体解释了芜湖楼市新政被叫停的原因:一是因为芜湖楼市新政还不太成熟,二是因为目前是楼市宏观调控的关键时期,也是政策的敏感时期。“敏感时期,地方政府最好听从中央指令,而非擅自调整房地产调控政策。”王珏林表示。

  “芜湖房地系统犹如惊弓之鸟,对记者采访避之不及,真正是‘防火防盗防记者’了。”记者前往芜湖、合肥采访时,试图通过合肥市房地局的朋友联系芜湖政府相关人士,对方如此“坦陈”,“听说芜湖市房管部门被住建部狠批了一顿。”

  看惯了上海、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的寸土寸金,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像芜湖这个三线城市居然能够聚集如此多的巨型楼盘,一个个楼盘大得看不到边。“就是这两年,芜湖突然冒出那么多楼盘,到处都在拆迁,到处都在建房,感觉像是要把整个芜湖市拆掉重建似的。房价也是越来越贵。”芜湖的出租车司机向记者描述当地人的切身感受。

  “芜湖运气不好,2010年大量开发商涌入后,就开始了房地产调控,没赶上楼市疯狂的好日子。”克尔瑞房地产信息系统合肥分公司长期调研芜湖楼市的分析师方飞告诉记者。芜湖这两年的大建设与合肥前几年情形很相似。早在2005年,合肥市政府也搬迁到新的政务区,由此带动了政务新区持续多年的房地产大开发。但由于配套设施跟不上,整个新区至今犹如空城一般,房子多,人少。

  幸运的是,合肥的房地产开发高峰出现在前几年,正赶上全国性的楼市高峰,供销两旺,目前已消化得差不多。而芜湖,错过了所谓的“好日子”。

  曾有一位业内专家向记者表示,中国大多数城市都经历了相同的发展轨迹,三四线城市的今天,就是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的昨天。靠拆迁、卖地、房地产开发支撑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由此拉动当地GDP,发展基础建设,像芜湖这样对土地财政高度依赖的城市并不鲜见,如南通、九江、开封、自贡等众多三、四城市都是如此。对土地财政弊端的探讨由来已久,但如何转变,何时转变,却是个没有答案的沉重话题。并不能一味指责地方政府热衷于卖地。一个城市的发展如同一个人的发家致富一样,都需要“第一桶金”,只是,在考虑今天发展的同时,地方政府更应该把眼光投向明天甚至后天。

  在芜湖,奇瑞汽车、海螺水泥,以及芜湖港都已是当地颇具规模的大型企业,然而对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贡献占比远不及房地产。转变,需要时间,更需要勇气。在楼市新政叫停风波之后,希望芜湖还能再度“出名”。下一次,但愿是一个真正的榜样。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发表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