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聚焦都市裸婚一族:年轻人为房子丧失青春

http://ks.leju.com/  2011年10月24日09:34  华夏时报

  在建行北京分行上浮首套房贷利率至1.05倍后,不少中小商业银行迅速跟进将首套房贷利率上浮5%至10%不等,而所覆盖的地区除了京沪广深等一线城市外,也漫延至天津、济南、青岛、郑州、武汉、长沙、苏州、南昌、太原、重庆等多个二三线城市。

  商业银行缘何提高房贷利率?《华夏时报》记者采访的多位分析人士认为,银行资金愈来愈趋紧,提高贷款利率旨在覆盖房地产的高风险。

  建行率先上浮首套利率

  10月14日,市场首曝建行北京分行将首套房贷最低利率从原来的基准利率上浮到基准利率的1.05倍,而这一举措很快得到其他中小商业银行的跟进。本报记者采访的多家国有银行透露,首套房首付比例不低于30%的个人房贷仍暂时执行基准利率,但具体审批发放贷款时要视贷款人的个人资质而定,比如需要快速批贷放款的,贷款利率很可能就会上浮。

  “其实就是口头上没有提高利率,实际上利率则暗中上浮了。”汉宇地产贷款部总监倪岱尔称。

  在股份制银行中,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光大银行、民生银行以及深发展银行都上调了首套房放贷利率5%-10%不等。

  北京链家地产一位营业部负责人向记者证实:“从跟我们合作的几家银行来看,建行、光大银行都实行利率上浮5%;北京银行属于特例还可以下浮5%,前提是在北京银行存5万元一年期的定期。”

  “上调首套房贷款利率已经正式铺开,不排除年底普及的可能。”中原地产市场研究总监张大伟直言。

  银行资金喊渴

  商业银行缘何提高房贷利率?答案是银行资金愈来愈紧张。

  本报记者采访的多位分析人士认为,银行资金紧张的首要根源归于存准率的频繁上调。

  进入2011年,央行连续六次提高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每次提高0.5个百分点,以每次提高将会冻结商业银行3500亿元存款估算,六次上调之后共冻结21000亿元。

  但这并不是全部。

  8月25日,央行下发通知称,“将保证金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缴存范围”,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紧张。根据中金报告,此举相当于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2个百分点。而综合多家投行研报,分批上缴结束后,银行体系约9000亿元资金被冻结。

  另外,在季末监管层考核时点的9月,金融机构居民存款继续出逃,银行资金面再蒙阴影。根据央行最近统计数据显示,9月份国内人民币存款增加7303亿元,不及去年同期一半;今年1-9月,人民币存款增加8.11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少增2.09万亿元。

  银行也要“开源节流”,既然存款“源头”不济,只能“节流”贷款。数据显示,今年9月新增贷款仅4700亿元,较上月明显回落,且创下21个月以来的新低。

  在信贷额度收紧的条件下,贷款利率水平高的领域和行业成为银行授信的主要对象,而维持在基准利率的住房贷款成为可做或可不做的对象。“目前按揭贷款的利润非常低,并不是银行的主要利润增长点,我们宁可做对公贷款,利率上浮不受限制,风险也可以控制。”一国有银行个人金融部人士表示,“目前对公贷款利率上浮能达到30%左右,就连中小企业贷款也如此。”

  警惕房贷风险

  银行提高贷款利率旨在覆盖房地产高风险。

  10月18日,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CEO组织峰会上发表讲话称,最新一轮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即便房地产抵押品下跌四成,银行业仍风险可控。“但目前房价跌幅连10%都还没到。”刘明康解释。

  换句话说,“银行可以承受房价下降40%。”一位股份制银行负责人解读。但问题是,银行对于未来房地产价格下行的忧虑不容忽视。此前发布的《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0)》披露,在“当前最值得中国银行业关注的风险”调查中,72%的银行家选择了“房地产市场大幅调整带来的风险”。

  据悉,农行已将房地产贷款定为高风险贷款,采取中央集权的方式,由总行对地产企业进行授信与贷款控制。一方面提高房地产客户及项目准入标准,实行严格的指令性限额管理,同时将强化和完善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并将压力测试结果作为信贷业务审查和审批的参考依据。

  不仅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对房地产贷款也退避三舍。

  2011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深发展银行行长理查德就坦言,该行对资产价格波动保持警惕,从收益率的角度出发也在重新安排组合结构,未来倾向于推进个人经营性贷款而非住房按揭贷款。

  “我们担心房地产行业资金链条太紧绷,很多风险隐藏其中。”这是某国有银行负责人的担忧。原因在于,房地产链条不仅是一个开发贷款的问题,还包括初级的土地储备贷款、住房按揭贷款等,资金链条环环相扣。一旦某个链条断掉,就是一个大面积的风险,对整个银行业破坏较大。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银行在规模受控的情况下,盈利压力却并没减少,以价补量、调高利率是必然的。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华夏时报发表的文章

  • 2011-10-24 09:34